(一)小学时期:学生处于萌芽阶段,学习能力强,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时候应该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会让学生们去上很多补习班,造成学生不会画,不敢画等现象。而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个阶段用美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算是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没有在美术方面有所见解,也同样可以在其他方便比同龄人更胜一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因此他们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不拘束现实,甚至有时候是“异想天开”的。正如有一节课上讲:大树上面有什么。有的学生会画布满了不同的果实,有的画了满树的太阳,星星等等。而等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失去这份童真这份想象。 (二)中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自己的思维与个性。更是学生最容易“叛逆”的时期。这时候的美术课有及其一大部分被学生当来是“玩”。所以抓住他们的兴趣,从他们喜欢的明星,歌曲,影视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爱因斯坦也同样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不光在美术上,在各行各业的学习中都是这样,培养一个好的兴趣,通过兴趣培养来学习,是最有效率的。有一次去别的学校参观,发现墙上贴有学生的素描作品。一目了然都是一些明星的头像:周杰伦、刘德华、蔡依林、贝克汉姆等等。中学生的作业任务量其实是比较大的,但是还能抽出时间来认真的画素描,而且还惟妙惟肖,这就足以见得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这种形式给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是见效的,是值得发扬的。所以在这个时期,在不脱离和违背基本的体制和课本的要求下作出这样的创新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三)高中时期:这个阶段学生是最难“心服口服”的。因为每天被题海包围,一个星期仅仅的一节美术课有时还会被当来自习或者主课的随堂考试。同时还会出现一批批所谓的“艺术生”。这个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基本被禁锢,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培养兴趣,索性从他们的心理出发,打开对美术的心扉。多一些赏析课,少一些动手和动脑无非是学生们最理想的“休息”课。在题海的“冲刷”下,偶尔接受一些关于美术的只是,欣赏一下名师名画,拓展一下思维空间,对于学生们来说一种“享受”了。在课上尽量少一些官方,多一份亲切,让学生们对美术不厌烦,并且期待。这样在以后学生们就有极大的可能会想在美术上认真的发展。同时也让一些所谓的“艺术生”变成真正的“艺术生”,真真正正的享受自己所选的专业,在大学里能踏踏实实进修。 (四)大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尽情的享受着大学的美妙时光,大家都会去想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从而放弃或者忽视了美术。这里谈到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每天的专业课让本来喜欢这门课的学生又似乎不太喜欢了,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堆积让爱好变成了专业。所以这个阶段要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不能再像之前中规中矩,甚至要回归小学时期那份想象!再加上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法,去构思,去创作!让学生们自主的去创作学习,就要大胆的放开手让他们去创造,不能做过多的枷锁,老师们知识旁敲侧击就可以了。就像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平时画得很好,思维很活跃,但却被很多的枷锁控制,最后关头却创作出一幅不精彩的作品,实在可惜。所以在一幅画中找到一点点不足,多发扬他们的个性,才会在下一幅中一定会更好。 总之,美术不管是在什么时期,什么岗位,什么职位等都需要有一颗爱“美”之心。美术教育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应当由始至终管穿整个教育阶段,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让每个爱“美”之人能更好的去接受,去享受这份艺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2011.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鲁道夫·阿斯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